期末成果

跨領域設計與創新科技

111學年下學期《永續發展與設計實踐》期末成果

分享文章

記者 / 陳姿吟

永續發展與設計實踐  111學年下學期期末成果

授課老師:許倍銜、潘美玲
永久課號:GESL00007


(圖一)東南亞國際志工團、大安高工師生與家扶中心社工、Kirei Bamboo及當地台商等合作夥伴合照

集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及成功大學等熱情學生的東南亞國際志工BAT團,再度重返柬埔寨的偏鄉,與當地竹藝專家社區青年和家長攜手合作,持續十二天的協作,共同打造出「同心竹屋」(Bamlidarity)的空間,成為Andong社區居民未來集會、活動、課程和休憩的場所。

今年五月,本校與家扶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簽訂未來三年於東南亞海外據點柬埔寨、越南、菲律賓等地之國際志工服務計畫合作備忘錄。睽違四年,在2023年的夏天,本校服務學習中心延續與台灣家扶基金會之合作架構,聯合臺北市立大安高工建築科師生和華碩基金會志工群,再度恢復前往柬埔寨偏鄉地區進行海外義築實體服務。

  
(圖二)志工團學生製作竹屋牆面
(圖三)志工團學生進行樑柱加固

「同心竹屋」的意義不僅是建築物本身,更是台灣與柬埔寨兩地師生及居民情感和友誼的凝聚。在竹屋完工的第三天,這個溫暖的空間正式投入使用,當地居民在這裡領取扶助物資,進行教育活動,無須再忍受曝曬和風雨的侵擾。

志工們的付出除了建築工程,也帶來木積木工作坊,讓社區青年和家長們學會製作多功能木箱,同時透過3D立體圖像和操作工序投影片,輕鬆理解製作方法。這是知識的分享與文化的融合並進。每位參與的學生,都在此次行動中有所獲得,亦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及全球公民參與。

   
(圖四)志工團學生透過3D圖教導當地青年及居民製作多功能木箱
(圖五)完工後竹屋外觀

團員之一的百川學程張淇蓉感慨道:「在這趟旅程中,我真切體會到社會的不平等,這使我更加珍惜我所擁有的一切。尤其當地青年幫助我們一起完成竹屋的過程中,透過和當地居民的交流,使我更加成熟,也更了解不同生活和文化差異。」而人社系游馥婷則分享:「我們的工作就像是世界運轉的小齒輪,創造自我價值,促進社會流動的能動力。期許竹屋將為在地創造更多節點,等待著被賦予更多新的可能性。」

身為東南亞國際志工團指導教師建築所許倍銜教授,期待本次串聯台、柬之間學校與非營利組織,乃至產業界,共同朝永續發展之路前進:「選擇易施作的竹材(和局部木材)做為建材,也希望竹子蘊含的低碳(負碳)永續特質,能夠在這個快速發展中的區域,提醒人們重視自然和環境永續。未來讓這種國際志願服務行動,媒合在地專業人士和提供服務NGO的連結可以持續發揮作用。」

承辦服務學習中心國際志工計畫、負責志工團行政事務的服學中心助理林幸萱也分享了她隨隊多年的觀察:「透過親自在異地生活、服務一段時間,學生們得以具體地理解到過去在課堂、網路接觸到各種關於全球發展不平等、科技落差的真實狀況,也在這段時間裡充分與當地居民交流、合作,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與視野,也從初來乍到的陌生與不適應,轉為最後對這個地方充滿感情與認同,可說是一趟成長之旅。」


(圖六)本校許倍銜老師與柬埔寨家扶中心代表朱筱琪共同為竹屋進行掛牌

 

心情:

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