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CT

穿梭於XYZ軸間 實虛交融新世界

分享文章

我們為何選這篇

2016年被稱作「虛擬實境元年」,繼國際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科幻電影《一級玩家》於2017年3月上映廣受好評後,也宣告了VR產業已正式地邁入影視藝術領域。

記者 / 王苡蒨、洪楷筑、謝怡湘

「只要你的想像力沒有極限,VR的內容就沒有極限。」-HTC VR新技術部門副總經理鮑永哲。

  虛擬創作是指在虛擬的場域中,透過科技激盪創造人文藝術作品的行為。VR、AR、3D建模等技術目前在虛擬創作上的運用大致上可分為:影視產業與藝術產業。

 

打破傳統螢幕比例限制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透過電腦創造出一個虛擬的3D 空間。在VR電影中,呈現的是一個360全視角空間,不會有特寫畫面、也不需要構圖,只有距離遠近。觀眾可自由選擇視角,不被螢幕侷限,故十分考驗導演在場景構建與虛實轉換的功力。這項技術翻轉了傳統電影,導演也不再是說故事的人,無法主導觀眾的視角,轉由科技來引導。如國際名導蔡明亮於2017年協同HTC合作,推出VR電影-《家在蘭若寺》。

 

  而VR影像得透過360攝像機及360影像處理軟體來做拍攝與剪輯。目前有支援360全景影像處理的剪輯軟體有Premiere Pro、Final Pro、威力導演15等等。現今市面上的VR360全景相機更是不計其數,例如Gopro Odyssey 、Nokia OZO、Samsung Gear 360、Luna 360等,在軟硬體設備的快速進步與普及下,人人都有機會自行拍攝VR影片。

 

打造無限想像世界

  在藝術方面,VR、AR、MR的內容製作主要是先有創意,再運用IP coding於三維空間中架構出來,現在3D軟體的使用者多為在2D螢幕上使用3D建模軟體來建立3D模型,而Google推出3D建模軟體-「Blocks」則翻轉了創作模式,讓使用者帶上VR眼鏡,搭配手持控制器,在虛擬空間中繪製3D立體的畫作。相較於傳統的建模軟體需要慢慢設點拉製而成,Blocks建模則像是搭建樂高積木,經由更直覺性的操作,即使是完全沒有建模經驗的使用者也能輕鬆上手。 

  由於3D立體世界中所畫出的線條都是立體的,不會受紙張大小的空間限制,就如同在黑暗中以手電筒在空中作畫般的感受,在這樣虛擬的空間裡,透過載具搜集手的運動軌跡,動畫師可以依視角縮放任何一個線條的筆觸細節,使藝術創作獲得絕對的自由。新創公司Adtile Technologies所發表一款APP-「Air Pencil」,就是經由搜集智慧型手機原有的三軸磁力計(magnetometer)、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陀螺儀(gyroscope)感測器所偵測到的手機動作數據,將手機在空中揮動的軌跡記錄下來,並以自家開發的演算法將數據轉譯成視覺化的成像。

 

迪士尼的傳奇動畫師Glen Keane曾說:「沒有畫紙的限制、東南西北所有的方向都是開放的,你就沈浸在畫面裡頭,在空間揮舞著畫筆,感覺就像是在跳舞一樣。」


擺脫現有框架束縛

  科技的創新也為教育、醫療等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VR的特色就在於其身歷其境的沉浸感和三維表現方式,正如同HTC VR新技術部門副總經理鮑永哲所說:「教育就是希望對方理解知識,沒有什麼比原封不動重現更好。」孩子們的學習不再受限於傳統的板書授課,翻轉教室跳脫生硬的課本,已經有越來越多老師願意將新興的資訊融入於教學。例如康軒與錦田雲端科技推出的動課本,將死板的2D圖形轉為可任意旋轉的3D模型,讓學生於學習時能快速掌握真實空間感。而虛擬科技也為醫學界帶來嶄新的治療方法,微軟HoloLens協助外科醫師,利用AR技術將腿部斷層掃描(CT scans)中骨骼和血管的位置覆蓋於病人腿上,使醫生免於透過手持式掃描儀去推估脈搏位置,而能「透視」患者的身體。  

  各項虛擬創作的相關科技幫助人們將自身的創意具像化,藉由虛擬的沈浸感來將人文藝術推至更寬廣的創作領域,應用虛擬技術擺脫平面思維,於各個領域為自身的專業增添無限可能。而除了藝術上的突破,這些科技也將逐漸應用至教育、醫療等領域,為未來的生活帶來更高品質。

關鍵字

VR Virtual Reality
心情:

請先登入會員